TUM CSE/德國/慕尼黑/歐洲/新加坡 申請及錄取心得

Stanley Chang | 張子健
13 min readJan 14, 2021

--

拖了好久終於趁寒假打完錄取文了!!(written in 2020/02)

一路走來看了板上(ptt)不下幾百篇文章,終於可以貢獻自己的經驗了!

希望提供給想前往非美國留學的朋友們參考~

本文大綱:

1. 簡歷

2. 個人背景

3. 留學國家/學校選擇

4. 選校/面試心得

5. 後話

1. 簡歷

Admission

  • RWTH Aachen, M.Sc. in Simulation Science
  • Computer Simulations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SSE) at KTH, TU Berlin and TU Delft
  •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TUM), M.Sc. in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ät Erlangen-Nürnberg (FAU), M.Sc. in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PhD,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terview*2)

Rejection

  • EPFL , M.Sc. in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ETH, M.Sc. i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 Nanyang Technical University (NTU), M.Sc. in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based)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M.Sc. in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based)
  • University of Toronto (UofT), M.Sc.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based) (Interview)

Decision

TUM

Background

NTHU ESS (with concentration on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S

GPA 3.76/4.3

Last60 4.26/4.3

Some experiences & Awards listed in CV:

  • One year exchange student in Czech Technical University with full scholarship from MOE
  • Xilinx — Product Engineer Intern
  • Teaching Assistant — Modern Physics
  • 1.5 year 專題生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Summer Research Intern (有要到推薦信
  • 2019 物理年會海報佳作
  • 書卷*1
  • Best poster award — 原科院海報競賽
  • 中國工程師協會學生論文競賽佳作
  • 中研院HPC管理課程

舉辦一些校內的活動就不列舉了

Publication

  • 申請時正在投一篇一作paper, 教授在推薦信中有提到

2. 個人背景

大學唸的是倡導跨領域的科系,所以大一大二修了一堆各領域introduction的課,當時覺得材料挺有趣的,所以後來就都修材料領域的課。儘管還是挺喜歡材料科學,但受到大CS時代的影響,大四開始上了MIT的線上課程後就去資工系修了一些課(然後就回不去了…),同時也在陰錯陽差的情況下選擇了材料模擬的專題,於是申請的系所都是比較偏跨領域的(SOP裡面提及的也都是做跨領域研究的教授)。

大五上申請時原本鎖定的都是理論模擬相關的program,因為專題也是做這個領域感覺比較連貫,但後來研究越做越沒熱忱,主因是我早已認知我未來要進業界而不是學界,而純理論模擬在業界的職缺幾乎趨近於零,就算有通常也需要有PhD。雖然在做研究、投paper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是有能力念PhD的,但實在是無法花4至6+年做自己沒有熱情的研究,所以後來的心態變成申請資工+材料跨領域的MS,決定再給自己兩年的時間,未來的規劃是either探索自己有熱情的研究領域並繼續念PhD or往資工領域發展、碩畢後就去業界工作。

勉勵學弟妹們:專題/實習真的是越早做越好,越早找到目標(甚至不見得要是跟自己的主修相關的),對申請學校或是人生規劃都有很大的幫助。當然最重要的是開放以及願意終身學習的心態。

3. 留學國家選擇

大三交換後就有了碩班也出國唸書並在國外工作的念頭,主要是想趁年輕尚未成家立業之前多多利用唸書或是工作的機會探索世界,有別於板上多數人的矽谷夢或是海外移民,我就純粹想充實人生體驗。

對於出國唸書,首先要先處理好一個先天的因素,那就是財力問題。家中的經濟狀況大概是沒有負債但也完全沒有多餘的錢讓我出國唸書的那種,大學的學費也是靠就學貸款支撐。因此要出國只能靠教育部的留學貸款100萬+自己家教/實習所存下來的錢。

因為從小到大所接收的資訊,第一時間想到的當然是美國,但要在美國念一個兩年的碩士,兩年的總花費至少也要200–300萬台幣(州立大學可能低一些但常春藤名校就不只這個數字),因此花了很多時間找了經濟上負擔得起排名又不錯的國家/學校。(總花費< or ~= 100w)

  1. 瑞士 — 尤其EPFL以及ETH。
  2. 德國 — 大部分學校都還是免學費,就算有也都在可接受範圍。
  3. 新加坡 — 配合新加坡政府的畢業後三年賣身契可以將總花費壓到100 w 上下。
  4. 加拿大 — 有一些錄取就配有獎學金的master of science program。
  5. 比利時/荷蘭/挪威/瑞典/丹麥/芬蘭 — 各學校相差甚大,只能一間間挑選經濟能力允許以及專業適合的program。

4. 錄取選校/選program

  • EPFL MSE with minor in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因為材料模擬大神Marzari (剛好是香港那個指導教授的老闆)在那所以一直很想去的學校,看以往的學長姊分享感覺自己在錄取邊緣,原本還在想這個純材料的program跟TUM 偏資工的CSE都上要去哪,看來是自己多心了xd 很殘認的在生日那天發了拒信。現在想想或許應該要申EPFL的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畢竟我材料的課也沒有修得像材料系那麼齊全,但沒辦法epfl只給申一個ms。

  • ETHZ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看以往學長姐分享大概知道蘇黎世理工gpa應該至少要4以上,所以當初就是丟一個夢想,想說丟一個看起來很冷門的program,但還是慘遭拒絕。這個是理學院下的一個跨領域碩士班,通常是(物理、化學、生物)+任何一個其他學科,而我所propose 的是computational chemistry,我想被拒的原因除了gpa不夠之外還有物理化學相關的理論課修不夠齊全,只有專題領域符合而已。

  • TUM CSE (decision)

位於慕尼黑大城市機會多(打這篇的前幾天剛拿到 SWE working student offer),加上課程規劃相對容易轉碼,但要繼續做材料模擬的研究也很容易的一個碩士學程。目前感覺下來覺得系上最重視數值分析以及有沒有使用computational approach去解決科學或工程問題的經驗,系上同學大概一半來自機械背景,剩下的有物理、土木、材料、化工等,反倒programming的需求沒有我想像中那麼高,甚至有同學進來前一行code都沒打過。此外,我認為overseas experiences對這個program來說特別重要,我們這一屆絕大部分的人不是有交換經驗就是有海外實習的經歷,所以可以在sop上特別加強這一部份以及它對你的影響。GPA如果3.4/4以上應該就有機會,但系上coordinators 給的statistics 顯示申請人數逐年增加,應該會越來越激烈。

課程規劃是90 ECTS 的課加上30 ECTS的碩論,雖然是兩年共四學期的碩士,但平均畢業學期數是5.9,因為很多人會出去交換或排出一學期全職實習。我覺得平均一學期30ECTS真的是不少,這同時也是跨領域碩士的缺點,畢竟大家的背景都不一樣,會需要一些課來build一些必要的知識,也讓我不得不修了幾堂沒興趣的必修。因為這篇是錄取文,如果對本系另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詢問!

  • RWTH Simulation Science

跟TUM CSE幾乎一模一樣的碩士學程,但TUM比較多的應用會是在機械領域,而Aachen則是各個領域的應用較為均衡 ; TUM 的教授都是CS/Math背景但Aachen的則是物理化學機械數學都有,可能多少有影響到課程重心。我當初丟了之後大概兩個多禮拜就收到錄取,看來我這樣四不像的修課背景跟研究應該是他們蠻喜歡的人。Aachen 的工程領域在德國真的是聲名遠播,聽說課程也比TUM還扎實(?

  • COSSE

KTH, TU Delft, TU Berlin三校合開的碩士,由KTH 主辦,所以也是收KTH 的學費,當初是想說有拿到獎學金才去唸,結果沒有獎,爬了文發現拿獎的門檻似乎很高。課程規劃跟TUM 以及RWTH都差不多,品質應該也不錯。

  • FAU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來了TUM CSE後發現FAU CE跟我們是姐妹program (Bavarian graduate school of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有很多合作計畫,課程規劃也十分類似,當初是將這間當作我的保底。

我得說德國/歐洲的這幾間學校差距都不大,課程安排也都類似,好好念應該都能讓你拿到面試 (至少在德國),之後就都看個人實力了,所以應該將更大的心力放在自我能力的培養上。如果之後有考慮要念博,這幾間的差距也絕對不是影響你能不能拿offer的主因。來了之後才發現這邊mobility之高,A校要去B校做研究或是碩論,學校以及教授一般來說都是非常歡迎的。

  • NUS MSE

這間大概是最酷的申請經歷,申請不用GRE,我同時投了材料的碩跟博,跟幾個做模擬的教授套了詞。先是收到一個助理教授的面試,內容大概就是用skype ppt共享螢幕報了過去做的幾個研究,還有未來想做的研究方向,因為對純理論模擬已經沒有愛,我提了我想用ML去加速material discovery的研究,然後給了幾篇paper中的方法以及目前的瓶頸,沒想到其中很多paper是他當初當博後時的老闆發的(沒辦法當時我人在當兵,沒那麼多時間針對教授的背景做準備),他提出了幾個follow up問題後問我有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好險我當初延畢申請時有自己嘗試reproduce一些paper中的內容,而且我的結果還被專題教授拿去當計劃的proposal。縱使背景跟所提的研究方向不完全符合,但有些hands-on experiences會更有說服力。總之,這個教授跟我的背景非常地合,可惜他剛到NUS,他說他的第一屆PhD還是想找做純理論模擬的人,有考慮過ML但可能是幾年後的計畫。面完直接口頭offer,但我數天後婉拒,因為實在不能接受做自己沒有熱忱的東西做四年甚至往後的職業生涯。Ps. 也有問能不能先當MS,但他說只收PhD

退伍後6月多收到另一個教授的面試通知,而且還是以石墨烯聞名的諾貝爾獎得主Dr. Konstantin Novoselov,剛被NUS挖來,應該是秘書從系統裡撈出來的,我其實蠻訝異因為我的背景是模擬,而他是做實驗的,面試前以為他要在NUS build一個2D材料模擬的團隊,所以才找上我。問題主要問過去的研究內容、為什麼選擇去香港做研究、未來想做什麼以及當兵時都在幹嘛xD 顯然我的背景都是模擬相關,他最後問我有沒有考慮要改做實驗,我說沒有考慮xD 後來又閒聊幾句,他說會把我推薦給他做模擬的同事,就大概知道沒有然後了。

大概20分鐘就結束了,能跟諾貝爾獎得主面試我想這申請費也值了xD

  • NTU MSE

南洋理工沒什麼好分享的,當初沒有考GRE還是硬投了,然後就送了幾千塊的申請費XD 在Computational material science 裡還是有一些不錯的研究,但新加坡教授們一樣都prefer PhD。有跟幾個教授套了詞,但對方知道我申請的是MS而不是PhD就感覺興致缺缺了,可能跟新加坡的生態有關也可能跟研究領域有關,還有待確認。

  • U of Toronto EE

會丟EE純粹是因為底下有一個教授做材料模擬+ML的研究,我也是從某篇paper才得知這個團隊,套詞(信中直接表明我要做ML accelerated material discovery 的研究)後收到一個博後跟兩個PhD學生的面試,面試前一天寄ppt過去,面試當天剛好我的skype鏡頭打不開(我看得到他們但他們看不到我),真的是運氣不好畢竟見面三分情,試了幾遍後他們叫我直接講,反正他們也有我的ppt,但我覺得這多少有影響我的面試表現。內容也是報告我的研究,中間有問題就直接打斷,問題鑽得很細,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為什麼要使用這個方法而不是其他方法、這個方法的優缺點等等,好險之前論文比賽時都準備過,不然一定會被問倒。除了專業領域的報告之外,還介紹了他們實驗室的運作跟生態等等,也問我是要申請MS還是PhD,我回說想先唸MS,如果立定志向再轉PhD,他們回了: okay sure, we respect everyone’s decision. 幾天後收到博後的follow up 說我的背景跟他們的研究很合,也對我很有興趣,已把我的資料轉交給教授,然後就一直無聲卡到現在。總結失敗原因除了不夠強以外,我堅持要先念MS而不是直接攻博應該也有關係,畢竟 UofT的MS他們也是要花錢養的,可能還是怕訓練我兩年之後我就閃了吧,可能跟新加坡的學校同樣道理。

結論:如果有興趣的話,理論模擬領域還是直衝 PhD吧……

5. 後話

整個申請的過程,從選校、撰寫sop以及面試,都是一個個重新審視自己以及找尋目標的旅程,從選校時的divergence到寫sop的convergence,藉此過程更認識自己也是意料之外的收穫。

一路上遇到不少人的幫助,不論是心靈上的支持或是實質的幫忙,真的是挺幸運的,特別感謝MakeSITGreat學長幫我看CV以及sop雖然後來沒去新加坡相聚,以及TUM CSE 的學長fifa53958被我一堆問題拷打,如果有任何問題都非常歡迎來信詢問,如果可以讓大家少走一些冤忘路那我很樂意幫忙!

最後附上黃嘉宏教授的語錄勉勵大家:

人生中沒有輸在起跑點這種事,因為唯有找到目標,你才真正站在起跑點上。

Photo by Dimitry Anikin on Unsplash

--

--

Stanley Chang | 張子健
Stanley Chang | 張子健

Written by Stanley Chang | 張子健

熱愛嘗試新事物的呆灣郎。| #Tech # Future #Life | Explore cities by living there | LinkedIn: in/tzu-chien-chang

Responses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