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英國/歐洲 2021軟體工程實習面試心得

Stanley Chang | 張子健
13 min readJan 14, 2021

關於我的背景可以看看這篇文:

這篇應該是關於2021實習的第二篇文,可以先從第一篇看起,雖然兩篇的內容有點交錯XD還是建議兩篇一起看啦:

很幸運的在這動盪不安的2020拿到一些理想的offer,真的很感謝一路上幫助我給予我建議或鼓勵我的所有人。還記得一兩年前對未來的不安以及徬徨,當時真的google了很多文章,覺得都是能讓我走到現在的動力,所以決定繼續把一些經驗傳承下去。這篇最大的貢獻應該是少數在德國念碩士然後在整個歐洲找工作的文章。本篇經驗應該僅限於軟體工程 Software Engineering/資料科學 Data Science領域,少數可以類推到其他領域但就有待各路高手確認。

很幸運地在混亂的2020收到一些滿意的消息,很期待加入Facebook以及Microsoft :)
很幸運地在混亂的2020收到一些滿意的消息,很期待加入Facebook以及Microsoft :)

學生在德國找工作會遇到一些名詞,這邊先解釋一下

Intern (Praktikum):

通常是全職(40hr/week),長度通常三個月到六個月都有,又可再區分為Voluntary Intern跟Compulsory Intern。自願的實習通常比較難找,因為這樣公司要付比較多錢請你XD 強制的實習也不是想做就能做,必須要證明這個實習是你所就讀的系所要求的才行。比起Working Student,實習薪水一般都比較低,但(聽說)公司對你的期待也相對低一些。

Working Student (Werkstudent):

通常工作時間為10–20hr/week,這是因為德國法令規定學生一年最多能做120個整天/240個半天的工作,也就是說一個禮拜最多做20小時,但可以挖東牆補西牆,像是學期中做比較少然後寒暑假時做多一點。長度通常為六個月以上,公司似乎也都希望你能做久一點。我的前一份工作就是屬於這個,其實蠻喜歡這個制度,讓一些應付課業後還有餘裕的人可以同時在業界累積經驗。據前同事所說,比起Intern,他們通常比較期待working student能是即戰力,所以面試時會比較注重背景合不合。不過對大公司彷彿不適用XD,我Microsoft的offer就是working student但面試還是只問CS fundamentals以及資料結構演算法。

Master Thesis Student:

顧名思義就是去公司寫碩論,一般為六個月。

申請結果

我有用一個Google Sheet來記錄我投的職缺,但記到後來有點懶就有漏掉一些……

總共大概投了100多個實習/Working Student,從8月底開始一路投到12月初,絕大部分是Software Engineer,少數ML/DS相關的,這邊大概總結一些大公司,主要以德國為主,少數英國以及其他歐盟國家,剛開始有跨洋亂投一些公司,後來發現沒啥用就沒再投了。如果沒特別標地點就是德國的缺。

  • Offer

Facebook (London)

Microsoft (Munich), Cognitive Service Team

Intel (Munich), Autonomous Driving Team

  • 無聲卡

Huawei, Two Sigma (London), SnowFlake (Berlin), Snap (Toronto), Nvidia (US) (這個比較特殊,這是TUM的教授幫我內推的), Paypal (Singapore), Salesforce (Germany, Ireland), Mckinsey (London), Intuit (Toronto), MathWork (Cambridge), Pinterest (Dublin, Toronto), Verizon (Dublin), VMware, Samsung (UK), Dolby, CrowdStrike (London), VISA (UK), Sony, …

  • 履歷關就被拒 (可能是不適合/能力不夠、可能是不Sponsor Visa)

SAP, Xilinx (UK), Stripe (Dublin), Zalando (Berlin), Asana (US), BMW, BASF, Microsoft (London, Dublin)(內推), Citrix (London), Expedia (London), Improbable (London), HP (UK), TeamViewer, Roku (UK), Unity (Dublin), Jane Street (London, HK), Twillo (London), Amazon (Berlin, London)(內推), Celonis, MasterCard (Vancouver), …

  • 線上測驗後被拒

Wayfair (Berlin) — Codility 線上測驗(SQL)

Citadel (London) — HackerRank 線上測驗

American Express (London) — Codility 線上測驗

JP Morgan (London) — 性向測驗+HackerRank線上測驗

DataBricks (Amsterdam) — Code Signal 線上測驗

  • 面試後被拒

Uber (Amsterdam) — 跟HR聊了一陣子後他突然說Uber不幫Intern辦簽證…

Daimler (Stuttgart) — 後面詳細介紹

Apple (Munich) — 跟HR聊了約半小時,幾天後收到拒信。推測是因為他們希望intern能做半年以上甚至一年,而我最多只能五個月,也有可能只是能力不足/不適合

  • 已經接下offer所以沒走完面試流程

ARM (Cambridge) — 後面詳細介紹

THG (UK) — 寫完線上測驗後等了兩個月了…應該也是無聲了XD

Jump Trading (UK) — 後面詳細介紹

Palantir (London) — 後面詳細介紹

Dolby 杜比

  • 有興趣但已經接下offer所以沒申請, 或是JD寫明了不Sponsor Visa

Spotify (London), Bloomberg (London), Twitter (London), Google (Munich, Zurich)

  • Final Decision

Microsoft @ Munich, March — Aug, 2021

FB @ London, Sep — Nov, 2021

其實我前一家公司也有給我return offer並希望我繼續做,但在職涯初期還是想先去大公司看看,還是很感謝他們一開始願意給我機會,我才有往後的這些際遇。

2021.02.03 更新:上禮拜又連續收到Apple、Twitter 、Amazon的OA,投遞後四個月才收到….,以後大家投遞時間要算好,不過同個公司各個職缺之間差異也很大就是了。這給我的啟示是只要履歷好好寫,大公司還是蠻願意讓你試試看的。

我的不負責任觀察XD

  • 面試全遠端

就我所知,要是沒有covid,有些位於英國的公司會贊助機票跟住宿讓你過去面試,像是FB, Palantir 以及ARM,但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所有的面試都是採取線上的方式,所以就算人在台灣也能完成所有的流程,像是我微軟的終面就是在臺灣面的。我相信未來就算疫情好轉,可能很多面試也都會採用線上的方式了,所以搞不好不用再寫白板題了xd (當然,實體面試還是比較favorable的方式)

  • 相對容易拿到大公司的面試

一般來說,小公司比較需要即戰力,所以他們會比較認真的看你的履歷中有沒有相關的經驗,或是至少需要看到你有強烈的動機,而這種時候通常會要你附上Cover Letter,但我都沒有準備,可能也是潛在原因之一。另外可能因為我主要都在Linkedin上找工作,上面的公司通常規模都比較大(aka 因為我大部分都投大公司,所以有拿到比較多大公司面試的錯覺)。但overall來說大公司資源比較多,似乎也比較願意發面試。

  • 軟體業還是美帝的天下

這點好像是廢話XD

當然可能因為求職平台的關係,也有可能因為我都用英文搜尋職缺的關係,也可能因為我主要的目標就是純軟體公司,而跳過一些非軟體業的軟體工程師職位。但即使如此,不難發現大部分都是美國的公司(德國剩SAP獨挑大梁…)。

  • 軟工應該還是相對好找工作

縱使是在傳統機械大國,軟體工程師因為太缺工了所以還是最好找工作的。

有一句笑話是:在慕尼黑每兩個人就有一個人不是在BMW或Siemens工作,就是這兩家公司的關係企業工作。所以我感覺很多當地的軟體職缺圍繞在這兩家公司的相關產業,如電腦視覺、自駕車、IOT等等。

機械相關的職缺似乎對於德文的要求高很多。

  • 大部分的軟體職缺可以不用德語

可能約有一半的軟體職缺是可以全英文的。(來自一些學長的說法以及自己的不負責任觀察XD)

儘管如此,在小公司因為大部分的人還是德國人,縱使能用英文工作,一定程度的德文能力才是能否快樂工作的關鍵。

越往大公司走,國際人才的比例也越高,美商的話就又更高,亦即對德文的要求越低。但這似乎不適用在BMW以及Siemens…

  • 跨(大西)洋投基本上沒機會

頂尖高手例外…

主要應該還是簽證問題,次要原因可能是因為該雇主不熟悉你的學校,加上該地就已經有充沛的人才,或是我就爛XD 不知道疫情會不會改變這件事,但目前看來法規問題仍然無解。Senior人才應該機會較高。

  • 在德國找工作似乎也有地域性

以純軟來說,柏林的機會甚至比慕尼黑更多,因此我也投了不少位於柏林的缺,但沒有一家有過履歷關。推測原因可能是學校的知名度、當地供需其實已經飽和等等。不過也有可能只是巧合,畢竟這只是基於我自己投遞工作時相對少量樣本的觀察。

PS. 德國的土地大小大概是台灣的十倍、跟日本差不多、比加州略小一點。

  • 只有Tier 1公司願意幫辦visa

一般在德國念書的台灣人,如果要去其他歐盟國家或是瑞士英國等地工作都要簽證。

以實習生來說,就我所知只有Palantir以及Facebook確定會幫忙辦簽證,Google也願意辦但他因為各地都有辦公室,所以通常會先把你的申請移到你所在國家的辦公室。應該還有一些公司會辦,但我只有這幾家確定。

如果找的是正職,那應該一般跨國大公司都有機會辦(但要跨洲找工作應該還是不太可能)。

  • 運氣也是實力

微軟在我投遞後兩個多月才寄面試通知,要是跟亞馬遜一樣石沉大海,那縱使刷再怎麼多題也無用武之地。面試時,也有可能遇到剛好沒準備到的問題/方向或很刁難的面試官。只是想說,有太多的variables了,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所以有時候收到無聲卡或被拒也不要take it personally,有時候只是運氣不好罷了。

  • 算好投遞時間

如果目標是進大公司,一般的說法是一開始都投中小型公司,目的是拿這些公司來練習面試的感覺。但我覺得這個方法也很吃運氣,因為每個公司的處理時間差異甚大,而且這個做法在德國似乎不太管用,因為中小公司跟大公司的面試內容差異不小(德國中小公司基本上不考刷題)。當然最好還是用mock interview來練習啦。

這邊要感謝這篇的贊助商 Pramp,pramp是一個模擬面試平台…………好啦開玩笑的xd 但我還是很推這個平台,有興趣的話我上一篇有介紹到一點點。

如果找正職就更要算好時間,因為如果offer都同樣時間拿到的話才能compete(加薪)。

  • 當地的工作經驗比較好用

我感覺相較於我沒有當地工作經驗的同學(但有原國家的跨國企業工作經驗, which I don’t)來說,我似乎比較容易拿到面試。面試中他們最有興趣的也是我在德國的那份工作,不過可能有其他原因啦。

求職管道

  • Linkedin

我大概90%以上的工作資訊都在這上面得知的。其實它也只是統整資訊,你還是得到官網慢慢填表格。它有alarm功能,我是設了三個alarm:“intern” in “Germany”, “intern” in “UK”, “working student” in “Germany”,設了之後每天都會收到這個app的通知,沒事時就去滑一下,把有興趣的職缺先存起來等假日時再一次投。Btw, Linkedin的職缺搜尋演算法要養一下,一開始跳出來的可能會很亂。

喔然後詢問內推的話也可以上去找校友試試看,但記得保持禮貌。

  • 學校Job portal

TUM的話我都是去這個網站,上面有email可以直接寄履歷過去。上面較多需要德文的缺,但conversion rate似乎頗高。

  • Google

我就google搜尋”Top/Best Software Companies in blablalba…” 就會拿到一些公司的列表,然後一個一個去該公司的官網找職缺,但很不建議這個方法,除非你吃飽太閒想順便看看這世界有哪些公司然後都在做什麼事XD

還有一些網站如Indeed, StepStone, Monster, Xing, Glassdoor等等在德國/歐洲也很多人使用,但我都沒用這些投遞。

面試準備

其實大概就這三個部分而已,偶而面試官會天外飛來一筆問一些CS Fundamentals但這種範圍太大了其實也準備不完,心有餘力的話就把各個project背後的理論/方法再複習一下吧。

  • 自我介紹

我的自我介紹大概一分多鐘,總共分三段:學校、工作、為什麼要來這家公司/這個職位。

我感覺沒有所謂的“Ultimate Self-Introduction”,尤其是軟工這種比較偏Technical的工作,只要講得順、言之有物就好,重點不會是這個。

  • Project Matrix
這是CTCI這本書上提供的表格,基本上把這個Matrix的每一格都想一個故事,面試時Behavorial Interview大概就都有東西講了。可以依據喜好增加Common Questions的項目,像是Achievements等等。
  • 刷題

關於我刷題的方法請看我的前一篇文

面FB之前, HR有寄給我很多資源,我覺得這兩個影片對我幫助特別大,雖然標題是FB但方法各大公司都適用,這個講者同時也是CTCI的作者。

面試心得

這篇寫得有點太長,個別公司的面試心得我就移到另外一篇文:

回頭來看,我對於申請的建議就是:先投再說!(雖然表單填到最後真的是心很累……

還記得2019年初什麼都不會時就去面了台灣的亞馬遜,當時真的什麼都答不出來只能亂唬爛,面完當下只覺得很對不起面試官,浪費他一小時的人生…。也是那時候發現拿到面試不是很難(相對來說),難的是通過好幾輪的面試。從那之後起就下定決心不能再當個眼高手低的人 (aka 要想辦法把手舉起來),現在回想起來也蠻感謝當初有這段失敗的經驗。

這個下半年,趁著lock down下在家龜了好一陣子,很慶幸有這令人滿意的結果。希望能記起這些找實習的經驗,明年找正職時才是真正的關卡。

如果有問題或是覺得哪些地方寫得不清楚的,歡迎留言或私訊!有什麼希望我分享的主題也歡迎給予建議,我盡量找時間寫XD

My Linkedin : https://www.linkedin.com/in/tzu-chien-chang/

Feel free to reach out and connect :)

--

--

Stanley Chang | 張子健

熱愛嘗試新事物的呆灣郎。| #Tech # Future #Life | Explore cities by living there | LinkedIn: in/tzu-chien-chang